YUYING QUALITY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NAN PROVINCE

淄博的“出圈”没有总导演

发表时间:2023-05-06 15:45作者:祁中山来源:新思源研习会 公众号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hY9zxonYiAG8Pz8NNjAGsQ

淄博火了,火的一塌糊涂!与我而言,原以为没有多大的意义,无非就是朋友圈里转发、转发,发几句书生意气的无力感叹以及上社区课时为“地区发展模式”加一点热乎的教学案例而已。但当4月27号我在某地宣讲二十大时得知当地开始研讨“淄博现象”,28号又听到学生正带着自己的小女友“进淄赶烤”,而不是奔赴“浪漫的土耳其”时,我想还是把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书写下来,也算是对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起码尊重吧。

图片


一、事情从一个故事开始


无论是今年的淄博烧烤,还是当年的理塘丁真,都充满了故事性。只不过,当年的丁真背后是一个都市文艺青年用14万字情书堆起来的跨民族、跨地域的浪漫爱情,而如今的淄博烧烤源于山东大学生和当地政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双向奔赴”。

两者区别是有,但也有着相同的属性,那就是简单、真实却又温情脉脉。简单到没有一波三折,没有跌宕起伏,而源于生活的真实案例信手拈来,完全不需要“编剧”的二次加工,而其中的文化内核更是纯粹到没有“惊天地、泣鬼神”,没有“伟光正”。但就是这份简单和纯粹,恰恰成为击中的人类灵魂深处最柔弱的部分。所以才有了亿万网友的内心“共情”,所以才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高频呈现。

相比较很多地方为了制造话题、炒作热点,博取流量,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脱离实际地去“编故事”,去打造所谓城市新IP,来的更加自然、轻松、低成本。

图片

二、市场的活性被充分激活


吃烧烤,看似不是个能列入经济学讨论的学术问题,但为何要到淄博吃烧烤,却能在诸多经济学家脑海中复现无数的问号。

就其中的消费对象而言,较之于重庆火锅、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等等而言,烧烤本没有太多的地域属性,但淄博却把烧烤与这个城市牢牢的绑定在一起,原因只在于当地在烧烤的“故事性”被充分释放之后,没有头脑一热,搞什么八大菜系、样样俱全,捆绑销售,分散注意力,而是凝心聚力只做“单品”,且做好“单品”:用“面饼加烤肉”的经典吃法,把地摊吃饭吃出来足够的仪式感;行业协会规范技术,降低机会成本,引导其他跨界资源快速进入,共同打造。

图片


当然,单品的选择也很关键。其实,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填报肚子才是最大的民生,也拥有最大的客户群,毕竟谁都要吃饭。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而言,淄博主打的就是一个“吃”,满足的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然后再层层推进,延长产业链条,搞旅游、搞烧烤节、艺术节……消费内容由吃到逛,由俗到雅。这一切都让到访的游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安全,完成社交,赢得信心、成就和被尊重感,实现从满足口舌之欲、物质享受到追求内心愉悦,境界升华的无缝对接、提档升级。

就需求端而言,尚未工作的大学生“特种兵”钱包里有多少money,大家心知肚明,而多数千里奔赴只为“吃”的网友,是不是全是“有钱的金主”也存在疑问。疫情三年,口袋里还剩几张可以自由支配的钞票,或许只有那些热情的食客自己知道。但他们为何愿意不计成本,千里奔赴,并选择为自己的冲动和体验感买单?这是个问题。

图片

就供给端而言,一个资源业已枯竭、产业发展尚未真正转型的三四线城市,缺钱应该是常态,但他为何没有像有些大牌城市那样,把旅游当成捞钱“产业”,把游客看着行走的“韭菜”,趁热度收割一波?一个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甚至被某些人视为低端的地摊产业,为何会创造如此般的“网络爆款”?一群在某些人眼中知识水平不会太高的烧烤摊主,为何会自觉的选择诚信待人、合法经营,而不是缺斤少两,做一锤子买卖?值得深思!

但以上不利元素在淄博这个地方,却产生了负负得正的效果,这都值得思考。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安分守己、诚信经营能赚钱,谁坑蒙拐骗啊!

图片

三、政府做了该做的事


淄博八大局菜市场五一假期第一天15万的人流量着实让人咋舌,有人说这是后疫情时代的报复性消费。那些到访的游客为何会如此地配合着来这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是对疫情期间心情被压抑、自由被约束、人际关系被疏离的“用脚投票”。

当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情绪支付对价时,这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研讨的范围,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的经济学规律依旧发挥作用的,毕竟每个人在做出决策时,还是理性的,都要去核算成本效益。

那么,谁能确保公平买卖、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政府!

图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淄博的这一次出圈,大家的关注点很多时候都集中在淄博的警察、城管、交通、文旅、市场监管等等政府部门身上。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当地百姓观察仔细,外来游客体验深刻。4月12日,我在朋友圈里就写了下面的话:

【孔孟之乡】当地政府算是把“治大国如烹小鲜”彻底整明白了!其实,实现地方发展,需要的绝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式的盲目自信、胡乱折腾,而是能“为长者折枝”式的“想人所想,尽我所为”;需要的不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而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寻找微妙平衡,良性互动。读懂了《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何愁没有“特种兵”,何愁没有打卡一族?毕竟“阳”康之后,大家更注重有品质的生活,当然,不单单是“逛”和“吃”……

说到底,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高中政治学的课本里写的已经相当清楚:维护社会治安,严格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

这一次,当地没有“赤膊上阵”、与民争利,没有统一门牌、生拉硬拽,没有颐指气使,戳伤锐气……有的是“谁敢砸我们的锅,我就砸了谁的碗”,有的是及时回应,超前研判、提前谋划,有的是保持谦抑,打造平台,营造环境……

其实真的不是淄博多优秀,而是“全靠同行衬托”。

图片

四、居民参与和社会协同


淄博政府的努力,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他们对地区发展没有简单的“等靠要”,没有作壁上观,更没有指指点点,而是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姿态和“淄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参与精神,用“微光点点”的行动和彼此默契的官民互动,实现了政府与居民的同频共振。可以说,他们既当了老板娘,又做了店小二,地区的发展他们有着真切的参与。

除此之外,下了班的私家车主到车站免费接送八方来客,搭上自己的休息时间和油费,没有斤斤计较;退了休的老人披上志愿者的战袍,收拾起遗落的垃圾,深怕落后他人;计划五一宅家的大叔,看到游客订不到宾馆,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子,给游客居住,而自己则选择奔赴他乡......诸如此类的新闻,屡现报端。据悉,这个五一,由机关干部和普通居民组织起来的数万名志愿者,进车站,进社区,进烧烤点,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旅游方面的服务……这一次,他们没有“被迫营业”,没有道德绑架,有的是团结友爱,有的是真诚奉献。正如有人所言,淄博这一次真的不是走红,是走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当地居民表现如此的可圈可点?有人说,源于山东人热情好客的地域心态;有人说,是因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居民素质的提高,还有人说这是源于“谁不说俺家乡好”的集体荣誉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图片

如果说本土居民的热情多少带点“私心”,大学生“特种兵”是全是因为感恩,那么大量与淄博没有太多“连接点”的外地游客的加入“打卡一族”、因吃而聚,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淄博经济发达、美出天际,还是因为淄博烧烤无出其右、非吃不可、吃了能“长生不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追求的更多的一种对生活“说走就走”的掌控感,一种“宾至如归”的体验感,一种“被捧在手心”的幸福感………所以,我愿意相信,“进淄赶烤”,考的更多的是人心,考的更多是人性,是对疫情期间人际关系疏离、相互防范心理的背叛。所以,我想说淄博的走红更像是后疫情时代一场对“肯定人、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复归。

于是,一副包含了勤劳商户、热心居民、敬业城管、威严警察、开心游客等等多种创作元素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跃然纸上。而在这幅充满本土民族风的人文主义壁画之上,是“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集体意识的启蒙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构筑。

图片

五、自媒体的助攻

有人说,现代经济是流量经济,好酒也怕巷子深。有人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猪都能飞起来。的确,淄博的出圈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抖音等短视频技术赋能让淄博成功出道。

但是,在省内,淄博“矮穷矬”的人设在青岛、济南面前没有比较优势;在国内,“美强惨”的故事叙事,与深圳、三亚相差甚远。但他却连续冲上热搜,霸屏手机屏幕。为什么?

图片


与国内大多数地方相比,淄博没有去追求“高大上”,打造网红景点,而是“眼光向下”,聚焦市井生活;没有“强迫营业”,把文旅局长赶鸭子上架,而是把更多镜头给了手舞足蹈、一脸满足的普通食客;更没有在“外来的和尚”和“本地的网红”之间厚此薄彼,在“粉丝——明星——淄博——烧烤”的逻辑链条中盲目引流。因为,他们明白,本土的才是世界的,烟火气才是大众生活的常态,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无须不着边际的注解,小众的、文艺的只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其实,自媒体时代,谁来推介,靠谁引流?不言自明。地区发展中,只要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权,充分满足每个人的分享欲,掌握了“麦克风”“手机屏”以及视频剪辑技术的普通人很容易实现“居民、消费者、服务对象、行政相对人、互联网上的有闲族……”与“自来水”之间灵活的“身份切换”。

想不清楚这个问题,一味的造热点、蹭热度,只会是东施效颦,徒劳无功。

图片

六、还需要一个明白人

其实,淄博这个城市并不缺少故事。“泱泱大风”“比肩继踵”“挥汗成雨”“及瓜而代”“秉笔直书”“嗟来之食”“一鸣惊人”“门庭若市”等等与淄博有关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但在21世纪的今天,感人的抗疫故事、灵活的市场调解、尽责的政府管控、热心的居民参与、有效的媒体助攻让拥有千年历史的齐都临淄在新时代拥有了“进淄赶烤”这样一张全新的城市文化符号。这张名片,由众多主体集体创作,读起来,朗朗上口,传播效益更好;品起来,具象鲜活,更具时代气息。

图片

行文至此,看似找到了淄博成功出圈的“达芬奇密码”。但当网友晒出淄博市委市政府简朴的办公大楼和市委书记马晓磊的个人照片时,我才意识到群众的眼镜是雪亮的。

确实,地区发展需要一个明白人。这个人,胸怀要大,格局要高,还要有一腔热情、眼光向下、为民情怀、当机立断……

当然,这个人官有多大、权有多重,与管辖的地域范围密切相关,可以是小到一个村支部书记,也可以大到县委书记、市委书记……

于是我ChatGPT了一下,马书记优势明显,学霸出生、技术官僚,组织口成长起来,但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学的也不是营销专业。

或许,这正是其没有自带高帽“为民做主”,更没有试图大干特干、“经营城市”的背后原因吧。

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留在文末再说吧。

图片

七、最后的话

淄博已经火了几个月,但最终是“昙花一现”还是“一路长虹”,我们可以静待见证,也可以去大胆预测。不过,有以下几点,我想大家可以达成共识:

1、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绝大多数老百姓追求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愿景,而是触手可及的、能够自己把握的日常生活。

2、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政府、市场、社会需要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相互成就。

3、媒体有着特殊的价值,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地区发展还是要尊重传播规律,学会挖掘故事、发现故事,更要学会讲故事,能够娓娓道来,润物无声更好,但千万不要编故事,弄巧成拙,把故事变成事故。

4、淄博的成功无法复制。地区发展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要在发现比较优势、本土资源、当地特色中因地制宜,在不断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循序渐进,日趋精进,渐入佳境。

5、大道至简,无为而无不为。地区发展没有完美的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有的只能是做足准备,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当机立断。还是那句话,最好的策划是没有策划,最佳的设计是大家一起来设计。

6、网红经济来得快、去的急,想长期保持热度不现实,也不可能的,更不能出问题、出差错,被流量反噬。现在,淄博就可以复盘、检讨,考虑如何收尾了,毕竟“合浦珠还”的故事还是不要上演的好。

7、真诚是问题解决的必杀技,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不折腾,不忽悠,办得到时积极奋进,办不到时耐心解释,谁都能理解。

图片

八、最后的最后

我想说,一个其貌不扬的三四线城市,没有“邯郸学步”,却实现了“洛阳纸贵”,创造了“进淄赶烤”的文化符号,希望他能够进一步理清思路、居安思危,走上一个符合本地定位的、绿色的、可持续的“阳关大道”。祝福!

路漫漫其修远兮,啰嗦数言聊以自慰。其实当你真的读懂了二十大报告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句时,你会发现淄博的“出圈”真的没有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