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发表时间:2023-03-03 11:04来源:《河南日报》(2023年03月03日 第10版)网址:http://hnrbpaper.dahe.cn/html/2023-03/03/content_627134.htm 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王东虓《河南日报》(2023年03月03日 第10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就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对学雷锋活动做到常态化长效化确立了落地支点、明确了践行方向。 学雷锋活动贵在坚持不懈 “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是人们对学雷锋活动形式主义的批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雷锋这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战士,能够穿越时空,持续不断地震撼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我们的回答是生活的力量。人们之所以怀念雷锋、学习雷锋精神,是因为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沃土,体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普通人的善良。雷锋精神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普通民众,与每个人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相吻合。老百姓中存在着大量的“活雷锋”,我们身边存在的大量的人和事都在持续不断地演绎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很简单、很朴实,善良仁爱、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见义勇为,这种精神就在我们老百姓中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融入日常”,就是融入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就会形成习惯,也就有了“经常”。“化作经常”,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做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只在“学雷锋纪念日”做一天好事,是“偶尔”,不是“经常”。唯有“融入日常”才能“化作经常”,唯有“化作经常”才能更好地“融入日常”,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实现从行为活动向思想境界的升华 一是把握学雷锋活动形式与弘扬雷锋精神、拓宽思想内涵的辩证统一。学雷锋这项群众性活动要以行为活动为抓手,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精神升华,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因此,组织学雷锋活动时,要按照“以德为先,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道德建设要求,把着力点放在活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品德提升上。 二是遵循学雷锋活动的自身规律,提升学雷锋活动的科学性。学雷锋活动应先从组织行为活动抓起,在活动过程中引导人们提高思想境界,进而升华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即组织行为活动→提高思想境界→养成行为习惯→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更加自觉的行为方式。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完成从行为活动向思想境界的转化,实现从“活动”量到“思想”质的升华。自觉遵循学雷锋活动的自身规律,有助于克服组织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开展活动的简单化倾向。 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雷锋精神的内涵体系包括雷锋的言和行、雷锋的崇高品德、雷锋精神生成的文化基础和雷锋与时俱进的品质。简言之,就是雷锋的行为活动、崇高品德、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四类内容,概括为“行”“德”“古”“今”。要按照这四类内容拓展并细化实施学雷锋活动方案,真正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第一类:行——雷锋的言和行。通过整理、学习、效法雷锋的一系列精辟语言和行为活动,系统地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重现雷锋精神。可以将雷锋精神与先人后己、敬老爱幼、扶残助弱等品格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组织践行活动,提升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性。 第二类:德——雷锋被人们普遍认同、自觉效法的崇高品德。通过学习、宣传雷锋的一系列崇高品德,形成雷锋精神“道德场”,产生强大的道德感染力量。可以将雷锋精神与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的精神,与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品格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组织崇高品德的教育活动,提升雷锋精神的道德性。 第三类:古——雷锋精神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挖掘雷锋精神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基因,特别是各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实现弘扬雷锋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形成以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一体的强大“精气神”。可以将雷锋精神与大爱担当、乐于奉献、爱憎分明、和贵谐美等特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组织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提升雷锋精神的民族性。 第四类:今——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花大力气使雷锋精神的内容和形式在新时代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雷锋精神的教育内涵,把雷锋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相融汇。可以将雷锋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与敬畏英雄、合作共享的品格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组织时代精神培育活动,提升雷锋精神的时代性,焕发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独特魅力,体现雷锋精神的生命力。 (作者系河南省育英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文章分类:
学术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