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YING QUALITY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NAN PROVINCE

【转】“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表时间:2022-09-09 07:57作者:李明来源:光明日报网址: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1a90d227f2f44caeb8b09ceb28bad9c5

15_big.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什么是美好生活?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种主观建构,又是一种客观状态;既是助推社会前进的驱动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思考,也从来没有止步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美好生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蕴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将高质量发展融入“美好生活”体系构建中去,在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协同发展中找到“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富裕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殷实的物质支撑。经济繁荣、民众富庶、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与美好生活具有内在统一性,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不高”与美好生活质量的“高不高”紧密相连。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全面调整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战略,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改进、财富的不断积累中积极释放实现美好生活的持久动能,不断满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政治民主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稳定的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保障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体现政治民主。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着眼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建设。在现代政治中,民主与法治相伴相生,民主决定法治的价值和效能,法治则为民主提供规则和保障。推进民主政治,重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强化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从根本上保证法律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文化繁荣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给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美好生活”既有殷实富足的物质性内涵,更有日益增加的精神性内涵。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断推出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着力打造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擦亮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底色。文化滋养美好生活,贵在坚持价值引领。只有激活“价值基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才能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主要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努力创作和生产一批贴近实际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风貌,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优秀作品,真正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公平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价值基座。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没有社会的公平公正,美好生活也就无从谈起。实现美好生活,就要充分赋予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各项权利,逐步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不断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备保障项目,有序制度运行,提高保障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安全网,社会治理是美好生活的奠基石。实现美好生活,还需要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通过社会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效能最大化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生态良好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公平的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指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包括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绿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推崇绿色生活,需要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健康的生活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等行动,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成为常态,不断满足人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使人们随时徜徉在山林间、青草地、湖水旁,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静谧与舒适,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作者:李明,系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