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介|新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辛世俊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文化植根于新时代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标示着我们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达:新文化形态是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文化形态体现文化发展的方向性;新文化形态体现文化发展的人民性;新文化形态体现文化发展的全面性。建设新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要求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发挥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功能和引领功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目 次 contents 一、新文化:植根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二、新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达 三、新的实践要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时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1]这里所说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崭新的论断,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的意蕴,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2]作为反映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变革的文化之所以有新与旧的区别,正是因为它植根于社会实践,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精辟地阐明了当时要建设的“新文化”的内涵:“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的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3]663毛泽东明确阐明了这个新文化的性质,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3]698。在毛泽东看来,中国 共产党人要建设、兴起的这个“新文化”,就是要使这个“新文化”发挥不同于旧文化的新功能,“至于兴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3]695。 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文化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文化,同样是反映新时代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为新时代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从历史依据来看,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4]15“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4]8“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4]11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21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途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得通、行得稳的,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正是这一根本性质,不仅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且也决定“ 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4]59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人认为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再提什么新阶段。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习近平看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力气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越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和量的积累的发展变化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的要求。”[4]17既然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文化建设就必须与新阶段、新任务、新实践相适应。与毛泽东当年根据时代重大变化提出建设新文化的任务一样,习近平提出新时代建设新文化的任务是顺理成章的。 习近平之所以提出新文化,不仅在于这种新文化适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还在于我们对这种新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核心要义、根本性质、中国特色、基本要求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 第三,把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第四,把文化建设放在党治国理政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6] 第五,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 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7]
新文化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新实践,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所谓文化形态是指文化的根本性质、表现形式和外在特征,不同文化形态是通过其理论特点、服务对象、表现形式、社会影响等要素体现出来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新时代的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新的文化形态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显著特征。 第一,新的文化形态是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这里所说“文化生命体”,主要是指新文化是有机的、鲜活的、充满蓬勃生机与活力的,它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相互成就,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不一样”和为什么会有“生机与活力”的重大理论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由此形成的新文化才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实现了“两个结合”,使新的文化生命体充满生机与活力,“风景这边独好”,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新的文化形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向上向善的民族,向上就是自强不息,向善就是厚德载物。向上向善在今天的理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走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我们所谓的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强国,不是什么别的强国,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个中国式和中国特色,不仅有传统的含义,还有现代的含义,这个现代的含义,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结合中国近代史和百年党史深刻揭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3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起来,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快速提高起来,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大踏步赶上时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就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道理学理哲理的支撑。离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新的文化形态既不能成立,也没有发展的方向。如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现代化前面不能去掉“社会主义”这四个字一样,文化建设之前的“社会主义”同样不能去掉,这是管方向、管根本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都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真正解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论述,都是关于坚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思想。 第三,新的文化形态体现文化发展的人民性。不论何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立场和服务对象。为谁服务是划分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准。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来看,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历史上我国经历了很多次改朝换代,虽然也曾出现一些所谓被后人称道的“盛世”,在文化上也出现过不少“以民为本”的论述,但广大劳动人民在整体上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始终没有变。辛亥革命以后,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多达三百多个,但没有一个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才能彻底改变积弱积贫的面貌、向着现代化目标迈进,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完全可以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4]61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不仅是为了人民,还坚持文化主体的人民性,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习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需要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这个主体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这个当家作主不仅体现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表现在人民在精神文化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党和国家的一切主张,通过路线、方针、制度、法律等在精神文化层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在各项具体政策中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值得重视的是,人民不仅是一个整体、综合的概念,也包含着具体的个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同样道理,文化主体也应该落实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让十三亿人的每一个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8] 坚持文化主体性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是在经济、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在处于“赶上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立足于自己的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概括自己的特色,提炼自己的理论,解释自己的行为,实现思想精神上的自主独立,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新的文化形态体现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习近平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71人的现代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实践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必然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特色,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五个方面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西方的所谓现代化是不可能做到的。譬如,习近平以两个文明相协调为例说明了这一点:“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痼疾。”[4]111—112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全面性,不仅在于文化形态构成要素的全面,更在于能够实质性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目的、特征、结构、功能都紧紧围绕着促进社会和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
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同样道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在中国人民现代化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4]74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需要实践一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时代的新文化同样需要主体的参与、实践的推动才能健康发展。 文化建设不同于生产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要求。 第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是说文化是“道”的载体,文化之“魂”要靠文化之“体”来承载。同样道理,以道(文)化人的“化”具有教化、感化、转化、美化、化解、塑造、熏陶等含义,春风化雨,浸润心扉的“化”,是很高的境界,没有“化”的方法,化的载体,化的路径,是很难达到化人效果的。严格来说,仅有文,没有化,还不能叫做文化。以道化人的“化”,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发挥个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身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体道行德”[9]的说法,道理、道德都是需要个体去体会、践行的,圣典说教的“道”,如不能亲自践行,就无法入脑入心,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教化的哲学。“以身体道”是以道(文)化人的必修课。 第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主要含义有三种:第一种是指形体、性质、实体与其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第二种是指本质与现象、根据与表现的关系;第三种是指根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的关系。无论哪一种含义,在“体”和“用”的关系中,体指本体、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基础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作用、效用,是依赖于体的。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体用贯通、体用不二、体用一源。习近平讲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外变化新形势,论述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如何才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 第三,发挥新文化的阐释与引领功能。一是发挥新文化的阐释功能。文化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掌握是从观念上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完成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功能,构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整套说理系统。 新文化最主要的阐释功能就是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特色。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为什么我们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而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物质至上的,而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是竭泽而渔的,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零和博弈的,而是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是照抄别国模式的,而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学理上、文化上给予深层次的阐释和回答。习近平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的实践,把鲜明的特色变成独特的优势,需 要付出艰巨的努力。”[4]70这里所说的“艰巨的努力”,既包含从实践到理论,又包含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运动,这都离不开充分发挥文化的阐释功能。 二是发挥新文化的引领功能。毛泽东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10]这里所说的“指导”就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引领功能。 新文化的引领就是抢占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文化引领的任务,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引领方向、引领思潮、引领舆论,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文化引领的重要任务是塑造一代新人。文化的引领功能就是用社会主义文化中贯穿的“道”来培育一代新人。当前,我国社会舆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网络空间成为舆论主战场,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样,高品质文化需要水涨船高。同时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内容抢夺“注意力资源”,主流价值文化也面临着“圈层壁垒”“信息茧房”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成为新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人。只要亿万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的文化新使命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 新文化的引领就是“让现实趋向思想”、实现奋斗目标。理想因其远大而称为理想。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距离,才会温暖人的心,激励人的斗志。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1]这里所说的“现实趋向思想”,就是通过改变现实,使现实成为理想的现实。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任何让自身、让社会变好的选择,其过程都不会轻松。从来没有一种工作不辛苦,没有一种工作不累人。没有付出的回报、没有磨难的成功、没有苦难的辉煌都是异想天开的事情。我们的政治使命绝不会轻松实现,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就需要用新文化来坚定信念,就是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3.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7. [8]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 [10]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文章分类:
学术论文
|